借用筆者的手部示意,這時中指比較可以伸直

昨天因為右手中指腫到無法彎曲,所以去了趟醫院。進了醫院後覺得我身體好多了,因為看到很多坐輪椅的長者、或是傷者需要人家攙扶才能移動。

受傷原因是我最近常常搬重物、或是沒意識到用手指去勾著手提袋造成的,醫生問了病症後,說我對自己還蠻清楚的,這就是板機指,重複的手部操作,甚至打鍵盤都可能,患部不可以按摩。

之前在彰化我是移動機車,手拉傷會去看中醫針灸,然後請意外險,不過後來受傷我雖然一樣去針灸,卻沒有理賠,因為我認為我可以負擔,甚至想到我如果為了幾百塊在申請理賠,時間成本太高。不過對於過往支持我的客戶,服務當然沒有算時間成本的,也感恩開始有客戶會自己去申請理賠,知道我的價值在有爭議時可以協助處理。很感恩是昨天去看診,今天Covid-19確診數逼近4千,連我們彰化市長都確診了。

整段閃過的念頭有:

1.臨時起意去看醫生,如果知道要量體重,中午為什麼要吃超大雞腿便當(泣)。

2.過往診斷書是拉傷請意外險,不過板機指是歸類在意外還是疾病呢?(之後再研究,希望不是我申請理賠變成實務)還好雙實支已準備(雖然因體重被加費),主要是擔心未來自負額變高、健保不給付,也希望備而不用。

3.在我進保險業的半年前,在禮拜六晚上腳踝扭傷,拖到禮拜一早上才去看醫生,錯過了黃金復原期,在復健了22次後,詢問我原本的保險業務員要怎麼請理賠,但那次剛好診所的單據一直核對不了,開診斷書那天,花了4小時才準備好必備資料,最後只得到「你沒有買意外險」。他沒有先確認我的保障內容,讓我一路借鏡到現在,要謹慎自己說出的話,不要為了眼前利益,不過這樣的小心翼翼好像也沒多少人在意(笑)。

 

保險為一種透過團體的力量來分散個人風險的經濟制度。(好啦!就這一句)簡單地說,就是一群團體,要分散相同風險,付保險費給保險公司,保險公司收保險費、承擔風險(這裡忽略保險公司要賺錢),團體中的人如果發生約定的事故時,可以申請理賠獲得保險金,其他人所付的保險費是用來幫助發生事故的人。(所以不要有付那麼多保費,沒事什麼都沒有的想法,我們是幫助到其他需要的人)至於大家最近關心的防疫保單,我在500之亂到期後,馬上就接著買另外一家,我是外勤常常需要面對人,類似買個比較容易中獎的樂透,但卻糾結著希望不要中獎。風險意識在平時就要有,在疫情嚴重後才要買防疫保單、才要去打第三劑,這樣的群聚增加把自己暴露在風險的機率。

當初進保險業的初衷是,是看到需要的人拿到理賠金,那顆利他的心。雖然進去後單位以業績為王,但我還是抱著初衷希望幫到無助的消費者,很幸運遇見吳慶明老師,雖然目前還在猶豫保險要不要繼續鑽研(因為我更想要走財務規劃,風險規劃只占其中一部分,可以選擇保險、自己存,當然發生事情時,領保險金容易、或是花存款容易,單看個人選擇。)。無論是哪個方向,我相信真心為對方好的心,你們一定感受的到。

 

感想:獲得7日份止痛藥,吃了一天後手指還是非常腫,難怪護士私下推薦板機指手術的醫生,如果七天後還是如此,就要認真考慮。

0 留言